成果简介
成果名称:《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研究》
成果完成人:张琰芹
成果完成单位: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兰州财经大学
推荐时间:2018年5月8日
成果课类:艺术学-1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研究》广泛的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学术信息,总结、汇集了本人潜心研究的成果,努力用客观的方法和规律来进行理论的阐述,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照和研究。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大家对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研究民族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使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水平得到提高,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知识得以丰富。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非常全面:
- 民族声乐艺术的鉴定、体裁与形式以及艺术特征;
- 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语言;
- 演唱时的舞台造型和二度创作、审美准则;
- 民族戏曲、民族民间歌曲、民族艺术歌曲以及民族歌剧等内容。
民族声乐是我国优秀的声乐文化,所以开展民族声乐教学可以有效的传播优秀的声乐文化。但是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只有解决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接受优秀的民族声乐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声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在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
- 学生喉头的稳定性,它即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又是歌唱发声的关键。
- 歌唱的共鸣。
- 歌唱的咬字与吐字。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常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 一、解决喉头稳定性:1打开喉咙是获得良好呼吸支持的必要前提,最自然的方法就是练习“打哈欠”。2稳定喉头,歌唱发声时喉头应处于自然、自如、颈部肌肉放松的稳定状态,其位置应是类似于喝水前深呼吸的一瞬间的位置,在歌唱时喉头要比平时说话时的位置偏低一些。在发声练习过程中,在最合适的音域内选择最容易稳定喉头的母音如“u”“o”进行练习。发声则需要长期反复的练习和体会。
- 二、歌唱共鸣的方法:1面罩共鸣,面罩共鸣就是将声音集中在眼睛下面至口唇上面这一区域,也就是鼻腔与口腔及咽腔的共鸣。运用“面罩共鸣”需先将下颌放松,依着有规律的呼吸,将气息用至面部前部,随后用“M”声哼出。2混声共鸣,混声共鸣是歌唱时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运用。“混声共鸣”的训练必须从发声练习着手,如:音阶练习、琶音练习等等。3整体共鸣。打开喉咙、闭合声带、深呼吸、高位置、巧协调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发声要领,在教学中抓住发声要领、保持最佳状态是获得“整体共鸣”的有效措施。
- 三、解决歌唱的咬字:1练习要点。利用双唇b、p的运动来练习咬字。2字音练习。3绕口令练习。4唇齿音练习。5舌尖音练习。四、解决歌唱的吐字:1单韵母,十个单韵母。2复韵母。前响复韵母(ai、ei、ao、ou)中响复韵母(iao、iou、uai、uei)、后响复韵母(ia、ie、ua、uo)。3鼻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这些韵母必须要发音准确,要不断的加强字音训练以及发音技巧。
- 民族戏曲、民族民间歌曲、民族艺术歌曲以及民族歌剧等内容。
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
本成果于2015年5月在新华出版社印刷出版发行。2017年被兰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纳为馆藏,并用于教学辅助及借鉴。本专著成果将在各大院校的音乐类专业进行推广。
- 1、专著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专著取得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专著成果普及的过程,推广实施实际上是在更多的院校中通过再实践去完善原有成果的科学性、普适性和成熟度。学习借鉴先进成果,有利于实现专著成果的创新和效果。
- 2、成果推广过程中,贯彻点面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注重整体性。另一方面,注重全面性。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实施推广,最大限度实现专著成果最大效益,在推广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凸显专著成果推广的操作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