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考察个别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资本运动的特点、本质和规律;从社会总资本角度考察再生产和流通,阐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基本比例关系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指导意义。
教学要点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教学时数  5课时

第一节 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与职能形式
(一)产业资本的含义、性质、投资部门:
1.产业资本是指投资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是唯一能够真正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3.物质生产部门指的是:工业、农业、物资运输业和建筑业。
(二)产业资本的循环阶段与职能形式:
1.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 货币资本 ---- 购买生产要素
(1)公式形式: G—W—A/Pm , A 为剩余价值唯一源泉; Pm 为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
(2)货币成为货币资本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而货币职能转化为货币资本职能则是由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决定的。
(3)性质上必须保证人力资源的所有者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非同一性(分离);数量上必须确保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的合理性。
(4)经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在数量上没有增长,但在形态上将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即进入产业资本的第二个循环阶段。
2.第二阶段 — 生产阶段 — 生产价值与价值增值阶段
(1)生产资本公式:
生产阶段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中具有实质性和决定意义的阶段。理由:创造了剩余价值。
(2)生产资本职能:
第一、生产资本的职能是创造出资本的全部价值,包括剩余价值。
第二、生产资本内部结构的作用:劳动力提供活劳动并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劳动力作为资本家的资本形式就是可变资本;生产资料是活劳动的吸收器或物质承担者,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它只转移自身的原有价值。
(3)生产资本的转化。当生产资本创造出含有剩余劳动的商品后,生产资本就转化为商品资本。
3.第三阶段 — 销售阶段 — 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阶段
(1)商品资本公式:W'-G'商品资本 — 增值的货币资本。
(2)商品资本的销售与一般商品流通之销售阶段的比较:①共性:商品变成了货币,由实物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②差异:商品资本的销售包含着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3)商品资本销售能否成功关系到产业资本能否正常循环 — 惊险跳跃。
(4)商品资本的职能:售出商品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并实现剩余价值。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一)资本循环运动的原因: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1.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
G — W … P … W '— G ' · G — W … P … W '— G ' · G — W … P … W '— G '。
2.资本各循环阶段的特征和实现循环的条件
(1)资本循环阶段的特征:每个阶段的资本循环都具有片面性。
①货币资本循环的特征:第一、起点和终点都为货币资本,最清楚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反映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第二货币资本循环的两端都处于流通过程,生产过程表现为流通过程的中介。货币资本突出的是流通阶段。
②生产资本循环的特征:第一、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生产过程提到了首位,资本流通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的中介。第二、生产资本的一次循环本身就清楚表明生产是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增值了的货币资本作为预付资本进入流通领域购买生产资料,再次进入生产过程。
③商品资本循环的特征:第一、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时都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商品资本的循环不仅包含着资本价值的循环,而且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循环。第二、商品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流通阶段,目的是通过出售商品收回预付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2)资本实现循环的条件:
①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必须同时并存并发挥作用。否则任何一种职能的资本的缺席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职能空缺。所谓空间上的并存性。
②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必须依次序在同一空间下展开。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停留或中断,否则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必定发生经济危机。所谓时间上的继起性。


第二节 资本周转

一、 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一)资本周转的涵义
1.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
2.资本周转的速度的衡量:周转时间和速度。
(二)资本周转时间及结构
1.资本周转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再次以同样的形式回到资本家的手中的时间。
2.资本周转时间结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生产时间: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生产时间又可以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①劳动时间就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时间,生产时间首先取决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越复杂,劳动时间越长;其次,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工艺组织管理水平,这些因素水平越高,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短。
②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但没有和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储备的时间、生产过程中断的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③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对于剩余价值创造所产生的影响 ---- 关系
(2)流通时间:
①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②购买时间是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时间;出售时间则是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③流通时间中对资本周转影响最大的是出售时间。因为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商品比购买商品更加困难,而且有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否成功,是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
④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商品供求状况、企业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周转时间越短,说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说明越慢。
(三)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
(1)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 n=U/u U 为一年 12 月; u 为一定量的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2.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就越能给资本家节约资本,减少资本的追加,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四)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关系:
(1)区别:分析的着眼点不同。资本循环关键在于分析产业资本运动的阶段、职能、资本运动的条件;资本周转着重研究资本循环的周期、速度、影响。
(2)联系: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基础。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一)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时间、周转次数、生产资本的构成。
2.生产资本的构成:
(1)生产资本的结构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
(2)划分依据:根据资本在其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方面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涵义
(1)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第一、从物质形式上看,固定资本全部参加生产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分多次发挥作用直至报废。
第二、从价值形式上看,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程度逐步、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新产品的出售有一部分一部分地回收,直到它的物质形式报废,价值才转移回收完毕。
②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性投入并一次性转移的那部分资本。具体是指用来购买原料、燃料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第一、作为物的形式的劳动对象(原料)的物质要素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全部被消费,每一个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流动资本的价值实现是通过它自身物质形式的一次性消费更新而一次性回收的,所以具有流动的特点。
第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工资)虽然它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是工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并以此全部加入新产品价值中,随着产品销售全部回到资本家的手中,它的价值周转方式和流动资本中用于劳动对象的部分相同。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别:
第一、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收回;预付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
第二、周转速度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长),而流动资本周转多次(短)。
第三、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一次购买,长期使用,报废时才进行更新;流动资本是不断购买,不断地以实物形式更新。
(二)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根据、意义、内容:
1.划分的根据不同。
第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在创造 剩余价值 过程中作用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 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 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2.划分的意义不同。
第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 资本两种划分方法的关系表

3.划分的内容不同。
第一、不变资本包括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是全部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第二、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用于全部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三)固定资本的损耗和更新
1.固定资本的损耗: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1)有形损耗:就是物质损耗。是指机器、厂房、建筑物等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的损耗。损耗发生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固定资本的使用及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称作有形损耗。
(2)无形损耗:就是精神损耗。它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上的贬值。
无形损耗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制造该机器设备或者该固定资本的行业平均成本降低),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的价值相应降低;而是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2.固定资本更新(解决损耗)的方法:
(1)千方百计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因为固定资本的使用年限总是小于由其物质结构和有形损耗所决定的物质上的自然寿命。所以必须提高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
(2)固定资本的更新:
①含义:固定资本发生损耗需要进行价值的补偿和物质替换,固定资本在物质形式上的替换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或者称作折旧,也即价值的补偿和物质的替换。
②固定资本的折旧:固定资本按照平均损耗程度将每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并积累起来,以用于更新固定资本的做法。
③折旧费:或者折旧基金,就是用于补偿固定资本价值的货币。通常以年为单位提取折旧费。
④折旧费和折旧率的计算:
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 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 100% 。
(3)固定资本的更新的特点:
①固定资本更新的特点:固定资本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它们在实物上的替换是不同的。有的需要一次性更新;有的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更新,即就是对固定资本的某些损坏的部分进行大修理。
②固定资本各部分价值补偿的渠道不同:第一、大修理增加了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所以 大修理所耗费的价值 (包括修理时所用的生产资料价值和修理时所耗费的劳动力的价值)
由折旧费来补偿 。第二、在固定资本的小修理和日常为上所化的费用,不是由固定资本折旧费来补偿,而是作为流动资本的耗费由产品价值来补偿,即通过销售市场的消费
者的购买来实现,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案例分析】
沈阳拖拉机厂引进日本半自动化精密机床不到三年时间,德国、日本、美国开始大规模采用数控机床,拖拉机厂深感对信息了解不充分, 3000
万元的设备大大地贬值了,而且加工的速度质量无法与国际产品竞争,新的数控机床的售价仅仅是半自动机床的一半。
【案例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在固定资本的更新折旧问题上腐败非常严重。司机可以通过汽车的大修理和日常的养护就可以在 5 至 10
年的时间内重新赚足一辆私家车的钱,折旧费流入私人腰包。企业和各种事业机构甚至国家机关的运行成本非常高,但在对待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他们是何等的吝啬和何等的慷慨。以**厂、**学校、**机关为例。
(一)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的涵义:实际上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资本周转。具体说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部分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
2.预付资本总周转的计算公式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年周转总额/预付资本价值总额
各项生产资本的年周转总值=该项预付资本价值×七年周转次数。

(二)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增加年剩余价值。
(1)年剩余价值量为M'=m'.v.n,其中M'为年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可变资本,n为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率m'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2)M'是年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总资本与社会总产品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1.个别资本的涵义及其影响
(1)个别资本是以一定产权形式存在并分属于不同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的资本。
(2)存在方式:以一定产权形式独资或联合形成完整的企业资产。
(3)个别资本的行为方式及其影响:
①个别资本的投资、生产、运行及管理在市场上是由其经营者独立决策,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主体的活动和行为。
②任何个别资本的运行都会与其他个别资本发生联系,因为整个生产和交易的市场都是在分工条件下由千百万个个别资本相互的联系构成的有机体。个别资本的行为方式是理性的、自主地、自觉的。
2.社会资本的涵义
(1)社会资本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所组成的总和。或者叫社会总资本。
(2)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的不同:虽然个别资本运行行为是理性的、自主的、有计划;但由此构成社会资本的运行则是自发的、自然的、无计划的。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产品
(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关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关键环节;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3)社会总产品作为研究社会总资本的核心问题的理由:
①它既包括各种能够作为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进入资本流通的生产资料;
②又包括各种能够进入一般商品流通,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2.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实现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用于补偿再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取得剩余价值,即实现价值补偿。
(2)转化为货币形式的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即实现物质的补偿。不变资本部分是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部分和剩余价值部分如何取得个人生活消费。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1)研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研究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部门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 C+V+M
(3)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 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地位: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假设:符合以下五个假设,我们的讨论才能成立。
(1)经典资本主义经济,并只有两个阶级 — 工人和资本家。不能有其他阶级。
(2)在特定的生产周期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始终符合价值。
(4)不存在对外贸易,生产完全在一国范围内自我循环。
(5)剩余价值率必须是 100% 。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1)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出发点:
①假设:第Ⅰ部类不变资本为 2000 ,可变资本为 500 , 剩余价值为 500 。第Ⅱ部类不变资本为 1000 ,可变资本为 250 ,剩余价值为250 。
②模型:

③意义:根据社会总产品的划分方法我们可知: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 3000+1500=4500 ;可以观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的实质:实际上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实现过程;也是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市场交换过程。此处的产业是指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模型及意义。
①模型:

②意义:
第一、第Ⅰ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为了保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生产中消耗的 2000 单位的不变资本必须用新的生产资料来补偿,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在第Ⅰ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间通过交换完成。
第二、第Ⅱ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Ⅱ部类中的可变资本 250V 和剩余价值 250M
构成了消费资料,为了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工人和资本家在个人生活消费中所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必须通过消费资料来补偿。补偿可以在第Ⅱ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实现,即工人和资本家购买本部类各部门各企业的生活消费品。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Ⅰ部类中 500V+ 500M 的社会产品无法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交换(理由 P136 );第Ⅱ部类中的 1000C 的不变资本是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需要用生产资料加以补偿,因此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可以实现交换,以便相互补偿。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模型公式、意义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①两大部类的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 V+M )=ⅡC 。如果Ⅰ( V+M )<ⅡC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不能成立。如果Ⅰ(V+M)>Ⅱ C ,说明社会资本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2)条件公式: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公式的意义: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生产资料的生产与生产消费之间、消费资料的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使用价值与价值方面都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5.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
(1)不变资本中的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与实物补偿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它的价值转移随物的磨损程度逐次转移,并以折旧费形式提留下来;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有在有效使用期满后才更替。固定资本的这一特点会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全社会一年间在实物形式上的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额 == 当年以货币形式积累的折旧基金总额,否则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也无法进行。

三、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关键问题:社会总产品能否为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的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实际上是资本积累能否转化为实际的扩大再生产。

2.条件:
生产时间已定,非劳动时间越短,劳动时间就越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就越小,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要减少不必要的生产库存、缩短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减少生产过程中断的时间等。

第Ⅰ部类向第Ⅱ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除了满足第Ⅱ部类简单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外,还必须满足两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条件。
第Ⅱ部类向第Ⅰ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在满足第一部类简单再生产时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需要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的第二个条件。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1.马克思重新假设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公式模型为:

2.若第Ⅰ部类新的积累部分的有机构成保持不变和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情况下扩大再生产的公式模型为:
①第一部类:其中Ⅰ 4400C 是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交换; 1100V+ 500M * 代表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价值 1600,它的实物形态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Ⅱ部类进行交换,才能换回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②第二部类:其中100△C 、50△V的追加比例为2:1,750M -100△C-50△V=600M*。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模型:
假定剩余价值率M/V=100%,在下一年度中两大部类的资本家用增加了的社会资本进行生产,则下一年度两大社会部类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条件模型及涵义
(1)基本条件模型:

(2)模型涵义:
①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 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及 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只见保持一定比例关系。
②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及追加的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派生模型及涵义:
(1)派生模型 1 及涵义:

涵义:第一部类产品实现平衡的条件,即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既要满足补偿两大部类以消耗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又要满足两大部类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
(2)派生模型 2 及涵义:

涵义:第二部类产品实现平衡的条件。即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又要满足两大部类追加的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3.总结: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的三个条件或者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比例:
①实现条件:

②第Ⅰ部类平衡条件:

③第Ⅱ部类平衡条件: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1.模型变量条件: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形,我们知道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加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增速快于可变资本的增速,由此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呈现出优先的增长的趋势。
2.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案例模型分析生产资料的生产呈现出优先的增长的趋势:
(1) 2002 年资本有机构成和总价值:

(2) 2003 年资本有机构成和总价值: 2003 第Ⅱ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为 5∶1

(3)若剩余价值率为 100% 的话,则 2003 年的社会总产品为:

3.模型结论: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4.如何正确理解生产资料较快增长的趋势?
(1)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趋势并不以为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独立发展,更不意味着他的增长越快越好。
(2)生产资料生产发展速度快慢最终取决于个人消费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理由有两条:一是生产资料生产本身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发展消费资料生产;二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必须满足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资料需求,而这个满足只有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生产提供,如果第二部类得不到相应的发展,第一部类的生产无法进行下去。
(3)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具有更为复杂的表现:
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工人待遇下降。
②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工人运动高涨。
③特殊时期消费资料增长快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速度。

四、马克思的资本运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运动理论的结构和内容
1.资本运动理论的结构: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
2.资本运动理论的目的内容:(1)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和规律;(2)揭示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3.马克思资本运动理论体系主要目的在于进行价值的规范分析,揭示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及其循环过程。
(二)资本循环理论的意义
1.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与流通的关系。
2.有利于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企业资金运动过程。
(三)资本周转理论的意义
1.通过缩短周转时间达到节约资本,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2.通过加速周转,减少预付资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通过提高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要素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4.周转速度加快能够运用较少的预付资本从而到达雇佣更多的劳动。
(四)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意义
1.企业资本与社会总资本关系及其实现的理论能够用来考察社会主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理论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当前生产与长线基本建设的关系分析。
3.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以及两大部类交换的原理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部类、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结构平衡问题的分析。
4.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理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分析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篇,人民出版社1772年版。
  2.魏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雍文远主编《社会必要产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 林子力、刘国光等:《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第1~2部分。
  6.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10、12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7.魏埙,刘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6、7、13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复习思考题
  1.基本概念:
    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总周转 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   折旧率   折旧费  个别资本   社会资本   社会总产品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2.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3.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5.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关系如何?
  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区别?
  7.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9.剩余价值率余年剩余价值率是什么关系?
  10.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周转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11.社会资本运动有何特点?
  12.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13.为什么说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
  1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各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
计算题
  ⒈ 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乙企业资本一年周转0.5次。问:
(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
(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
  ⒉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80%,使用寿命为10年;乙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40%,使用寿命为5年;甲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0次,乙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5次,资本有机构成为9:1,剩余价值率为100%。求
(1)两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各为多少?
(2)年剩余价值率各为多少?
(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各为多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