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学校“12349”总体发展目标和有特色高水平开放性财经大学建设要求,牢固树立“聚焦丝路经济,服务地方需求,商科争一流,三商结合创品牌”的建设思路,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对外合作交流水平,加快推进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加快推进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立足自身办学目标定位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特色,将学校和学科发展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通过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密对接和主动服务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以及深度服务甘肃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崛起等重大战略,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发挥思想文化引领、科学智囊参谋、重大决策研究等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逐步成为服务区域金融的主体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遴选新增与动态调整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设计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总数达到10个。同时,开展了校级重点学科五年建设绩效考核,总结成绩、梳理问题、明确任务、强化建设,着手准备新一轮的校级重点学科遴选新增和动态调整工作,优化学科体系和结构布局,切实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努力冲击省级重点学科。这些有力措施和可喜成绩,为推动优势学科持续发展,有效提升学校整体学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全力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19号),我校获批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结合学科发展实际,统筹安排,细化任务,积极推进建设工作,有效弥补短板弱项,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兰州财经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方案》2018—2020年度的各项建设任务,积极迎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一步核查验收,实现博士研究生招生。同时积极抢抓国家新增学位授权审核机遇,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总数到达7个;新增税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总数达到10个。此次我校通过省级审核的新增硕士学位点数量在全省处于前列,为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引领,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30100”质量工程,紧紧围绕财经类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加大教学投入,不断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优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方面,出台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研究生培养督导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四有”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分类培养模式,完善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统筹推进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学位授予标准体系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学位授予质量。2018年,我校3篇学位论文入选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学位论文入选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合格率100%;共有22名优秀硕士研究生考取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

四、完善服务体系与平台,深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开放式研究生教育
学校不断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省部级及以上实验室、基地、智库等平台,为研究生教学科研与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与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市中心支行、美国安客诚全球信息服务(南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共建了联合培养基地;与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甘肃省知识产权局等合作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文献资料,成立读者读书会兰州财经大学分会,建设书香兰财;积极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深入推进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2018年来,学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俄罗斯地理研究所、阿塞拜疆经济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国德比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捷克奥帕瓦西里西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校际合作项目逐步落成,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与进修访学,不断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频次与层次,举办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年会、西北金融论坛等高规格学术会议20余场,全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努力拓展开放式研究生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