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媒体兰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 媒体兰财

[甘肃日报]解慧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发布日期:2024-08-07 来源:甘肃日报 2024-08-06 第07版   点击量:

原标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解慧娟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仍面临大而不强、发展不均衡、支撑不够、协同不足等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对教育、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强烈。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愿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进一步破除影响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服务能力,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培养大批理想信念坚定、心怀“国之大者”、可堪大用的时代新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计各学段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教学方式,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与时俱进完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系,加快形成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社会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框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培养造就大批“大先生”。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严格制度约束与强化日常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突出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依据,逐步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明确高校不同的发展定位、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引导其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既打造“全能选手”又造就“单项冠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要锚定普惠、公益、优质、均衡发展方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着眼人口变化加强前瞻性布局,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学前教育完善公共服务网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深入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审美能力和劳动习惯,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关爱体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良好环境。

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我们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教育体系、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治理,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不断完善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制度生态,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建设系统完备的数字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入推进教学范式变革,创新建设数字技术驱动的教育教学场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深层次课堂变革,探索实践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形成高质量个性化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体系。整体推动数字教育生态建设,加大对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数字化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数字化建设,确保数字基座搭建、教育应用开发、基础设施运维等教育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s://szb.gansudaily.com.cn/gsrb/pc/con/202408/06/c17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