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媒体兰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 媒体兰财

[甘肃日报]王必达:论甘肃向西开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取向

发布日期:2021-12-14 来源:甘肃日报 2021-12-13 第04版   点击量:

原标题:论甘肃向西开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取向

王必达

甘肃的向西开放必须是区域内开放、区际开放与国际开放即“三重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进入新时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甘肃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甘肃如何借力这一最大机遇,如何找准发力点,这是涉及向西开放路径和模式选择的问题,也是我省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基于“斯密动力”的区域开放模式比较

区域开放是指通过商品、要素、服务、制度、文化等跨区域、跨国界的自由流动和有机互动,最终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共赢发展的长期、动态过程。在经济学中,人们把交易效率协调下劳动分工演化与市场规模扩张的相互促进叫“斯密动力”。“斯密动力”的形成,要求特定区域首先要依靠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决策、分工和交易形成对内开放,而市场主体追求规模报酬递增和解决生产剩余的动机会引致市场规模的扩展,从而形成超越原有市场边界的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基于区域内开放、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相对进程与先后次序的差异,我们将现有成功的区域开放模式概括为不列颠模式、美利坚模式和中国沿海“二重开放”模式。

其中,以交易效率改进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英国对外开放的初始条件。不列颠模式遵循了从区域内开放→区际开放→国际开放的演化路径,这种由内及外的“递推”机制,是典型的“斯密动力”演化的体现。与不列颠模式不同,优先开展海外贸易和国内市场分割是美国区域开放面临的初始条件。美利坚模式先后经历了海外贸易→区域内开放→区际开放→国际开放四个阶段的跃迁,这一由外及内的“倒逼”机制的形成,是交易效率改进下分工演化与市场规模扩张的“斯密动力”的特殊表现形式。

与不列颠模式、美利坚模式不同,制度转型是中国沿海区域开放模式形成的初始条件。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区域内开放所需的市场主体发育、产权明晰这一初始条件并不具备,各区域的经济开放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产物;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仅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际分工而无区际贸易,国际贸易也完全由国家掌控决策。正是制度转型这一初始条件,使得“斯密动力”所需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条件在沿海地区不断成熟和完善,从而形成面向世界各国的国际开放和面向国内各区域的区际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的“二重开放”模式。

二、甘肃向西开放的模式选择

上述区域开放之所以选择不同的模式,是因为不同区域在开放起步时都面临着不同的初始条件。甘肃向西开放模式的选择,也应分析其初始条件。从现实来看,甘肃向西开放面临的最为关键的初始条件就是“一带一路”。国际开放的启动必须以区域内开放和区际开放为基础,甘肃是连接“一带”和“一路”、联通各个区域板块的重要枢纽,这就决定了甘肃的向西开放必须是区域内开放、区际开放与国际开放即“三重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

对甘肃省来说,区域内开放是指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产权体系,提高市场化水平;区际开放是指通过与国内其他省份的产业分工和贸易合作,尤其是通过向东、向南的区际贸易与合作,积极融入国内价值链;国际开放是指通过积极开展与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同时启动与推进”是指这三个层次的开放必须同时展开、协同推进,才能实现开放利益最大化。

“三重开放”同步启动与推进的开放模式是甘肃向西开放的最优化路径选择,可以有效解决对内开放不足和区际开放滞后。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何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分割和市场封锁, 促进要素资源在空间上合理流动,这不仅是甘肃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任务,更是促进向西开放的必然诉求。

三、甘肃向西开放的政策取向

一是着力促进对内开放。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排查和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消除内部行政分割对创新资源流动的影响,确保各类市场主体能够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在公平参与政府采购和维护权利方面的正当诉求,要通过强制规定信贷额度、建立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和发展纾困基金、在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上市、发行企业债和知识产权质押以及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途径,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健全市场体系方面,要建立城乡统一、流转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适度调换,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全放开中心城市的落户限制,畅通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流动渠道;基于区域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特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利用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证质押等方式为技术市场建设提供支持,推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要通过在重点行业开展数据开发和数字化改造以及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不断完善数字要素平台;要通过布局生态产业园区和绿色贸易平台,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态产业和生态产品基地,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创新自然资源价值实现形式,探索生态要素配置新模式;要对岷县中国当归城等专业市场的差异化、信息化、电商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区域品牌体系的构建。

二是有效推进区际开放。在推进区际市场一体化方面,要在明确整体生态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基础上,通过区际立法联动,建立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与执法质量,削弱行政手段引致的竞争扭曲,推动生产要素高效合理配置;要完善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切实提高区际商品市场的监管水平,降低区际开放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在优化区际分工与合作方面,要加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原、成渝等先发区域的政策对接和产业园区的合作交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孵化技术和管理模式来变革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率;要不断强化与毗邻的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沿边经济区的互惠合作和贸易往来,深化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的资源流动、市场共享、技术研发和园区共建;要加强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省市的产业合作,促进流域之间交通网络互联、产业园区共同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共建共治;要支持陇南对接融入成渝经济区,支持平凉、庆阳对接中原经济区,支持酒泉、张掖与哈密共建资源型经济合作区,扩大省际交界城市和县域的产业整合力度。在构建利益补偿机制方面,加大对环境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依赖生态环境获得生存基础的农牧民实行“赎买”补偿,对加快绿色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型的企业提供技术补偿,对三江源、祁连山、六盘山等重点区域开展跨区域补偿;对重要生态产品进行价值核算,构建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机制,探索生态环境附加值的付费方式,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制度和交易平台,形成有特色的绿色发展市场治理模式。在区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兰州至中卫、西宁至成都等战略性铁路项目规划建设进度,尽快融入“八纵八横”主通道;加快建设与东中部统一规格和标准的公路,提升区际公路通达能力和通行效率;统筹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的扩建和改建工程,促进民航、通用航空融合发展;统筹建设油气、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推进油气管网和电网区际互联互通;通过在技术、设备、管理和运营等层面的区际协作,推进5G基站、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区际一体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体系建设,深化中欧班列、高铁和高速公路等领域信息共享和管理合作;在兰州、天水等城市推进快递服务智能化试点,打造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

三是不断扩大国际开放。在深入开展“一带一路”“五通”建设方面,要研究和适应全球经贸规则变动的规律和趋势,加快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主动参与区域性和全球性经贸规则修改、制定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严格执行《外商投资法》,巩固和创新适应国外高端产能和外资企业长期发展的制度基础,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确保政策沟通;要进一步完善铁路交通网络,全面推进空中廊道建设,积极拓展甘肃至“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航班,继续完善公路和高铁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客运枢纽以及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设施联通;要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优势,与沿海港口城市合作开展陆海联运,依托“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架构,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实现“一带”与“一路”的贸易畅通;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市场,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在中心城市设立多币种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以资金融通推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设;要充分发挥敦煌文化、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优势以及文化旅游产业交流平台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高原医学、中藏药领域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合作,构建向西开放的人文交流新格局。

在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方面,要积极与丝路沿线国家建立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和产能合作中心,加强特色农业开放合作,有序推进制造业开放,逐步放宽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准入,推动中医药等区域优势产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继续扩大马铃薯、中药材、羊绒制品等特色产品的国际营销,利用敦煌文博会促进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形成“一带一路”国际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网络;要鼓励各产业龙头企业自主开展国际化经营,强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开拓市场网络的能力,争取在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产业链延伸的突破。在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要推动传统的加工制造和能源开采向研发设计、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质量、品牌化等环节攀升,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要引导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低污染、低耗能产品进口,积极参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要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支持和激励保税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口岸物流信息化,优化出口退税、关税保证保险等涉外税收服务,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型;要积极申报甘肃自由贸易区,加快中国(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创新办好敦煌文博会等重点节会,推动甘肃“买全球”“卖全球”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原文链接:http://szb.gansudaily.com.cn/gsrb/202112/13/c288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