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翻译中的博弈
主讲人:朱莉莉
时 间:2025年9月9日 下午15:00
地 点:东岗校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朱莉莉,省政府外事办副主任,职称:副议审,翻译学硕士,心理咨询师,长期在外事部门工作,经验丰富。
报告摘要
在英语翻译过程当中要讲政治,要通过博弈争取到中国的话语权。
翻译行为本质上是话语权力的再分配。源语文本携带的意识形态负荷,在跨语际转移中必然遭遇过滤、折射与改写;所谓“对等”,只是权力博弈后的临时妥协。因此,翻译的政治性先于语言性:谁有权设定“忠实”标准,谁就能让异域受众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一套经过剪裁的现实模型。
话语权的核心是定义权。任何概念一旦进入英语流通,就面临单语霸权的“归化暴力”——被纳入既有的历史叙事与价值等级。译者若仅追求辞面顺滑,便沦为文化“特洛伊木马”,让源语国的自我阐释空间被压缩为零。讲政治,即要在语言符号层展开反向规训:通过策略性显化、句法重构或语体升级,把原本处于边缘的认知图式注入主导话语,迫使目标语系统扩容,从而松动其解释垄断。
博弈路径有三:一曰“语义拖延”,故意保留异质颗粒,延缓归化速度,为受众制造概念更新所需的停顿;二曰“框架嫁接”,用英语世界熟悉的修辞外壳包裹异质内核,以“旧瓶”运“新酒”,降低排异反应;三曰“元话语干预”,在正文外楔入副文本,以自反性注释把翻译行为本身问题化,邀请读者检视“透明”假象。三者共同构成“消极策略”:不正面冲撞,而是让主导话语在吸纳过程中因超载而裂缝,为新兴叙事腾出位置。
终极目的不是输出孤立“中国词”,而是争夺语法深处的“看不见的手”——让英语在述说中国时,不得不调整其默认时态、情态与评价级差,使“怎么说”本身成为“谁说了算”的战场。当目标语的深层规则因持续输入而悄然松动,话语权便完成了从词汇到语法的升维占领。翻译,由此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立宪行动:在字句的缝隙里,为多元世界重塑度量衡。

